“被昔日学生中国超越,欧洲落于人后的悲观正在蔓延”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8:36 点击次数:112
各位朋友们,大家好,我是老陈,有句古话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用它来描绘当今的中欧关系,我觉得真的再贴切不过了,在过去的时候,中国还只是那个会派遣代表团前往欧洲学习先进技术的学生,可到了今天,这位曾经的学生在不少领域里头已经变成了别人口中的老师,这样的角色上的转变,让欧洲的人们心中多出了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焦虑感。
在四十多年前的时候,我们国家的代表团带着谦逊的心情去往欧洲各个国家访问,那个时候,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距,说真的足有二十年那么长,在那个年代,中国人看到欧洲的工厂、大学还有科研机构时,眼睛里满满都是敬佩的神色和想要学习的渴望心情。
如今情况已经彻底不一样了,复旦大学的丁纯教授曾经说得特别直接,过去欧洲是老师,中国是学生,但如今在多个领域,学生已超过老师,听到这样的话,大家会不会跟我一样觉得特别提气?
展开剩余74%那这样的转变到底有多么显著?接下来,咱们就来看几处具体的数据吧,从2017年开始往后算,全球范围内新安装的核反应堆里,有百分之八十七使用的都是俄罗斯或者中国的技术,现在中国可以在四年的时间里交付一个反应堆,而它的成本仅仅是西方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,再来看看法国弗拉芒维尔核电厂项目,它花费了十七年的时间才建成,成本也从三十三亿欧元一下子上涨到了一百九十亿欧元。
一提到技术这方面的领域,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,我觉得真的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,像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、电信技术、可再生能源、光伏产业、锂电池、电动汽车、无人机、量子计算以及超级计算机等等,在这些前沿的科技领域里头,中国一直在不断地推进,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突破。
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华龙一号?这可是中国自己独立研发出来的第三代核电技术,它不止设计上更加紧凑,发电的效率也提高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,最要紧的一点是,从设计环节一直到制造环节,全部都是百分之百的国产化,这也就表明,中国不再需要去依赖其他人的技术,完全能够做到自立自强了。
在核能这个领域里面,中国政府打算在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这段时间里,至少建造一百五十座新的反应堆,另外,中国也在努力争取在二〇三〇年之前,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建造大约三十台海外核电机组,这样的规模还有速度,欧洲方面真的是远远赶不上的。
现在欧洲人们的心情,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的话,那就是被甩在身后,西班牙有个智库的研究员叫做博拉斯,他就说过,当前的主流情绪是悲观和停滞的状态。
欧洲目前面临的问题,其实是相当复杂的,像市场出现碎片化、本土的企业很难形成规模化、政策方面也缺少连贯性等等,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实实在在的困难,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分析师布朗就指出,欧洲很长时间以来都习惯了自由市场的模式,其实事实上当面对中国积极的产业政策时,这样的模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。
更让欧洲人们感到头疼的一点是,他们用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慢慢意识到,中国已经从原来的主要客户转变成为主要的竞争者了,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汉密尔顿教授说得特别中肯,他说在欧洲还在犹豫的时候,中国其实已经把差距缩小了,
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,并不是偶然发生的,学习、消化、再到创新,这三步,就是中国实现快速进步的三部曲,我们并没有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模仿别人,反而在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的自主创新工作。
欧洲方面虽然在一些传统的优势领域还保持着领先的地位,像高端制造产业、机械工程领域、航空航天产业、精密仪器制造等等,其实事实上他们也在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,有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试着去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,就拿西班牙来说,它就在积极地吸引中国的投资,希望能从中国的电动车企业、电池企业还有绿色氢能企业那里学到先进的技术。
对于咱们中国而言,这样的认可,是对我们过去几十年努力付出的最好证明,其实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因此就骄傲起来,要继续保持着想要学习的心态,因为在一些领域里面,我们和别人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。
对于欧洲方面而言,与其在那里抱怨和进行防御,还不如加快自己改革创新的脚步,一味地批评别人的产业政策,并不能帮助自己追赶上别人的脚步。
今天的话题内容,就先分享到这里,欢迎各位朋友们留言,一起进行讨论!
发布于:江西省